可善挺?新適應癥獲批,諾華進軍風濕治療領域
近日,諾華重磅產品可善挺?(司庫奇尤單抗)獲批新適應癥——用于常規(guī)治療療效欠佳的強直性脊柱炎的成年患者。這是可善挺自2019年3月被批準用于治療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后,在國內獲批的第二個適應癥。
值得一提的是,可善挺?是目前國內首個且唯一被批準用于治療AS的白介素類抑制劑,推動我國AS生物治療進入全新階段。
研究發(fā)現(xiàn),白介素-17A(IL-17A)是促進AS炎癥級聯(lián)反應、新骨形成、最終導致骨融合和完全強直的重要介質。作為目前全球首個且唯一全人源IL-17A抑制劑,可善挺?可特異性阻斷任何來源的IL-17A,有效控制炎癥同時還可抑制病理性新骨形成,有望改變整個疾病進程。而這也將是可善挺?進入AS領域的醒目優(yōu)勢和賣點。
解密強直治療之難:隱匿的骨結構損傷進展
目前,抑制炎癥水平、緩解癥狀是該疾病臨床治療的重點。但近年有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炎癥水平得到控制,患者依然會存在骨結構損傷進一步惡化的情況。因此,兼顧“控制炎癥緩解臨床癥狀”和“阻止骨結構損傷進展”既是臨床上亟待滿足的治療需求,也給AS新藥市場提供了一個充滿想象的空間,或將成為未來該領域新藥的爭奪高地。
新靶點打破原有市場格局,提供更多臨床獲益
IL-17A是繼TNF-α之后在臨床研究中被證實可以通過抑制其通路而顯著改善AS癥狀的新靶點。
一方面,它是附著點炎發(fā)病過程中的關鍵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可進一步促進炎癥級聯(lián)反應;另一方面,它是骨重塑的關鍵介質,參與新骨形成2。因此,從理論上來說,抑制IL-17A可阻斷炎癥通路3、緩解疼痛4,5,6,同時抑制新骨形成來阻止骨結構進一步損傷7。
可善挺?作為目前全球首個且唯一全人源IL-17A抑制劑,多項臨床研究證實了以上這些獲益設想:
● 快速緩解背痛、晨僵和疲乏癥狀:MEASURE 2研究結果顯示8,9,患者接受150mg可善挺?治療4周,背痛較基線改善39%(安慰劑組:15%),晨僵較基線改善34.4%(安慰劑組:14.8%),疲勞較基線改善28%(安慰劑組:8%)。
● 抑制新骨形成,阻止結構損傷:持續(xù)接受可善挺?治療,97%基線無骨贅患者和73%基線有骨贅患者2年內無新生骨贅10,近80%患者脊柱損傷在4年內未出現(xiàn)惡化11。
● 良好整體安全性和耐受性:IL-17A處于整個炎癥通路的下游,且全人源制備工藝降低了不良反應風險。研究顯示,經可善挺?治療患者尚無結核易感性增加的報告12,且目前尚未見經可善挺?治療出現(xiàn)乙肝再激活的相關報道13,5年抗藥抗體發(fā)生率<1%14。
因此,早在2016年,可善挺?就被FDA批準用于AS治療,打破了原有的市場格局。
多因素“加持”,可善挺?市場前景可期
臨床獲益之外,中國新適應癥的獲批也勢必帶動可善挺?在商業(yè)市場中的表現(xiàn)。根據(jù)諾華此前發(fā)布的年報,2019年可善挺?全球銷售額達35.51億美元,已成為推動諾華未來增長的關鍵產品之一。而該產品在風濕免疫領域的市場前景也有諸多有利因素“加持”。
其次是中國風濕免疫學科發(fā)展帶來的整體環(huán)境東風。2019年,國家衛(wèi)健委醫(yī)政醫(yī)管局發(fā)文,要求促進綜合醫(yī)院風濕免疫科建設發(fā)展,加強醫(yī)學影像、臨床檢驗等相關科室建設,提高風濕免疫疾病診療能力和規(guī)范化水平。一方面,“走錯科室”的現(xiàn)狀可能因此獲得改善,更多潛在患者或將及時、正確就診,市場容量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醫(yī)學影像技術的普及可能對治療目標升級,即從炎癥控制到骨結構進展控制起到推動作用。而“結構獲益”正是可善挺?強調的臨床優(yōu)勢。
最后就是諾華在全球風濕免疫治療領域的持續(xù)開拓。繼強直性脊柱炎(AS)和銀屑病關節(jié)炎(尚未在中國獲批)外,諾華已向FDA和EMA提交了放射學陰性中軸型脊柱關節(jié)炎(nr-axSpA)的新適應癥申請,在疾病進程上較AS更提前了一個階段。該申請已于3月獲得了歐洲藥品管理局人用藥品委員會(CHMP)的肯定推薦。
AS多發(fā)于年輕男性,對社會勞動力產生負面影響。2019年醫(yī)保談判中,國家最終為AS患者群體納入了包括生物制劑在內的多個藥品,透露出醫(yī)?;鹪谒幬锝洕鷮W方面的價值選擇。作為一個全新機制的生物制劑,可善挺?今年是否有機會抓住這個政策窗口加快在中國的業(yè)務覆蓋,值得關注和期待。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強直性脊柱炎診斷及治療指南,中國風濕病學雜志,2010,14(8):557-560。
[2]Lories R,Melones 1B. Nature Medicine 2012-18:1018-19.
[3]Patel DD,et al. Ann Rheum Dis. 2013;72 (Suppl 2), ii116-23.
[4]Moynes DMet al. Brain Behav Immun. 2014 Oct;41:1-9.
[5]Bidad K et al. Nat RevRheumatol. 2017 Jul;13(7):410-420.
[6]Sun C et al. Mol Med Rep. 2017 Jan;15(1):89-96.
[7]Koenders MI, et al. DrugDes Devel Ther. 2016 Jun 24;102069-80.
[8]DeodharA,et al. Clin Exp Rheumatol. 2019Mar-Apr;37(2):260-269.
[9] Marzo-Ortega et al. 2019 ACR Annual Meeting. Poster 1504.
[10] Braun J et al.Ann Rheum Dis. 2017;76(6):1070-1077 and Supplementary Tables.
[11]Braun J et al.Rheumatology (Oxford). 2019;58(5):859-868.
[12]Hannah A. Blair.Drugs (2019) 79:433–443.
[13]PubMed檢索(201501-202002)結果截圖。
[14]Reich K et al. J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9;33(9):1733-1741.
[15]免疫 | 中國自身免疫藥物市場:全球多款重磅炸彈藥物鏖戰(zhàn),誰將勝出?CPhi制藥在線 2019-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