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團隊:黃芩素有望用于結直腸癌的新型靶向療法
黃芩素存在于中藥黃芩中,是黃芩中含量最高的一種黃酮類化合物,具有多種健康益處,它被用于抗氧化、抗病毒、抗菌、抗炎和抗過敏治療已有悠久的歷史。黃芩素還具有降低腦血管阻力,改善腦血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及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臨床被用于腦血管病后癱瘓的治療。
近年來,研究人員發(fā)現黃芩素通過影響細胞增殖、轉移、凋亡和自噬等多種生物學過程而具有抗癌作用,包括對肺癌、乳腺癌、宮頸癌等癌癥的抗癌活性。
近日,發(fā)表在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1.492)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中國香港浸會大學中醫(yī)藥學院關曉儀團隊與廣州中醫(yī)藥大學蘇桃團隊又發(fā)現了黃芩素抗結直腸癌的能力。
結直腸癌(CRC)是對初始在結腸或直腸部位的組織發(fā)展形成的癌癥統(tǒng)稱。它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署(IARC)發(fā)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數據顯示,結直腸癌是僅次于乳腺癌和肺癌的第三大常見癌癥,患者占比高達9.4%,其中中國結直腸癌患者占全球31%。結腸癌導致的死亡人數在中國癌癥死亡人數排行榜中位列第五。
Toll樣受體是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天然免疫)的一類重要蛋白質分子,也是連天然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橋梁。此前的廣泛研究已經證明Toll樣受體4 (TLR4) 在腫瘤中的病理作用。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結直腸癌細胞作為研究模型,同時進行了藥物-靶點-疾病網絡分析,并構建了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以探索介導黃芩素抑制作用的TLR4下游信號分子。
他們發(fā)現,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A)是TLR4的下游信號分子。
此前的研究顯示,在大腸癌患者中,HIF-1α和VEGF的表達分別升高了54.93%和56.34%,并且表達水平與腫瘤分期和總生存率相關。
該研究結果顯示,黃芩素可以直接與TLR4蛋白穩(wěn)定結合,中斷復合物(LPS-TLR4/MD-2)并抑制了TLR4的活性;并且,黃芩素以TLR4劑量依賴性方式降低結直腸癌細胞中HIF-1α和VEGF的表達,并通過TLR4/HIF-1α/VEGF軸,抑制小鼠模型中結直腸癌細胞生長、血管生成以及癌癥轉移。
該研究還發(fā)現,黃芩素對小鼠沒有明顯的毒副作用。
由于25%的患者在診斷時出現轉移性結直腸癌,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初次治愈性手術后出現轉移性復發(fā)。因此,黃芩素與TLR4的結合抑制了HIF-1α/VEGF信號通路,為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帶來了希望。
研究人員表示,上述數據強烈支持將黃芩素轉化為用于結直腸癌的新型TLR4靶向療法。未來,他們將使用納米顆?;蛘T導劑等靶向遞送系統(tǒng)將黃芩素遞送到腫瘤部位,以進一步提高其抗結直腸癌的效果。
參考資料: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