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中國科學家,以敢啃硬骨頭的精神,為世界生物學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一臺老柜子與高科技的實驗場景顯得格格不入。正是這個老物件記錄了中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牛胰島素的激動瞬間。

敢“啃”硬骨頭 他帶領團隊合成了牛胰島素-肽度TIMEDOO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劉小龍:這個柜子其實是特別有紀念意義的。當時胰島素合成出來也要測定功能,它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是會有一個驚厥反應的,因為它血糖很快降低,小鼠馬上就會有反應。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顯示出合成的胰島素是具備功能的。

敢“啃”硬骨頭 他帶領團隊合成了牛胰島素-肽度TIMEDOO

1965年9月17日,隨著這臺柜子里的小白鼠發(fā)生驚厥反應,實驗室也沸騰了起來。歷時近7年的牛胰島素人工合成研究工作終于獲得成功。

敢“啃”硬骨頭 他帶領團隊合成了牛胰島素-肽度TIMEDOO

1958年夏天,時任中國科學院生化所所長王應睞,帶領團隊確定了一個大膽的研究方向——合成一個蛋白質。

敢“啃”硬骨頭 他帶領團隊合成了牛胰島素-肽度TIMEDOO

在那個年代,世界上還沒有任何國家成功合成過蛋白質。當時,生化所選定胰島素作為合成對象,但找不到有相關經驗的科研人員,儀器設備幾乎完全空白,就連合成胰島素所需的原料——氨基酸,也非常匱乏。

敢“啃”硬骨頭 他帶領團隊合成了牛胰島素-肽度TIMEDOO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士戚正武:那時候搞胰島素不簡單的,什么都沒有。合成胰島素都要氨基酸,沒有氨基酸,氨基酸要自己生產。

敢“啃”硬骨頭 他帶領團隊合成了牛胰島素-肽度TIMEDOO

北京大學研究員陸德培:當時是1克氨基酸150塊,比黃金還貴。就是想從絲綿里提取的,所以我在上海買了一點絲綿頭,就是工廠的下腳料。

敢“啃”硬骨頭 他帶領團隊合成了牛胰島素-肽度TIMEDOO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朱尚權:設備的的確確不能跟現(xiàn)在比,氨基酸合成這部分我們自己做工作,做鈉氨。買了做氨氣的鋼瓶,放在草地上自己放,一放整個房間都是氨氣的味道,當然有毒。

敢“啃”硬骨頭 他帶領團隊合成了牛胰島素-肽度TIMEDOO

沒有氨基酸,就自己動手研究生產。1958年底東風生化試劑廠組建完成,這是我國第一個專門生產氨基酸的工廠,次年1月,胰島素人工合成工作正式啟動。此前學界普遍認為,天然胰島素的二硫鍵被拆開、重新組合后,無法重現(xiàn)生物活性。

敢“啃”硬骨頭 他帶領團隊合成了牛胰島素-肽度TIMEDOO

科研人員反復實驗了600多次,終于在1958年10月,將拆合后的生物活性穩(wěn)定恢復到原有活力的5%至10%。然而,更大的困難還在前方等著他們。胰島素分子的全合成涉及200多步化學反應,任何一步反應產物不純,都會影響下一步的合成與最終的結果。在大兵團作戰(zhàn)期間,研究人員每天除了睡眠時間,幾乎都在實驗室。

敢“啃”硬骨頭 他帶領團隊合成了牛胰島素-肽度TIMEDOO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士林其誰:35歲到45歲以上的年紀算大了,一般是做中午12點到晚上12點的班,我們年紀輕的做晚上12點到中午12點的班。這樣合成工作可以連續(xù)化進行,而且同時開展不同方法技術的摸索。

為了加快科研進度,生化所、有機所和北京大學達成協(xié)作。正式協(xié)作兩年之后,終于迎來勝利的曙光。

敢“啃”硬骨頭 他帶領團隊合成了牛胰島素-肽度TIMEDOO

1965年9月17日,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一片歡呼聲中問世,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與天然牛胰島素分子化學結構相同并具有相同生物活性的蛋白質,標志著人類在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邁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敢“啃”硬骨頭 他帶領團隊合成了牛胰島素-肽度TIMEDOO

北京大學教授湯卡羅:合成胰島素在那么短的時間里,能夠走在美國人和德國人前面,從科研條件來講當然他們比我們好,但是我們?yōu)槭裁茨茏詈笞咴诹怂麄兦懊?,得到了結晶胰島素,那我覺得和我們團隊協(xié)作的精神分不開。我們不搞北京牌,不搞上海牌,我們搞中國牌。

然而,為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牛胰島素工作作出巨大貢獻的協(xié)作組組長王應睞堅持不在任何一篇論文上署名。

敢“啃”硬骨頭 他帶領團隊合成了牛胰島素-肽度TIMEDOO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多:沒有王應睞就沒有胰島素,他的作用就像將軍,要安排整個戰(zhàn)略是怎么樣的。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朱尚權:但是他自己不記名,胰島素合成那么多文章里面沒有他的名字,他不要,他說我就是組織者,我不是研究者,研究者是你們。

那個當年在人工合成蛋白質——牛胰島素論文中空缺的署名、在報獎中主動劃去的名字,如今在長空中熠熠生輝。

敢“啃”硬骨頭 他帶領團隊合成了牛胰島素-肽度TIMEDOO

總臺央視記者牟媞媞:編號355704,這是我國紫金山天文臺近年發(fā)現(xiàn)的一顆小行星。去年這顆小行星被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正式命名為王應睞星。在長長的繞日軌道上,王應睞先生的名字伴隨著這顆小行星,永遠閃爍在璀璨星空之中,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勇毅前行。

敢“啃”硬骨頭 他帶領團隊合成了牛胰島素-肽度TIMEDOO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