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是傳播寨卡、登革熱和黃熱病等致命疾病的“元兇”。近日,一項新研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使雄蚊不育,以減緩這些疾病的傳播。

美國陸軍合作生物技術研究所和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使用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以雄蚊生育能力相關基因為目標,對埃及伊蚊進行了“絕育”實驗。這項發(fā)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闡述了基因突變是如何抑制蚊子繁殖能力的。

具體而言,科學家使用一種被稱為昆蟲不育技術的控制方法,繁殖了許多不育的雄蚊,然后釋放這些昆蟲。雌蚊與不育雄蚊交配,就會影響前者的生育能力,從而縮小下一代的體型。重復幾次就有可能使蚊子種群崩潰,因為每一代都比上一代小。

之前,科學家使用化學物質(zhì)或輻射使雄性埃及伊蚊絕育,但這些方法會影響蚊子的健康,以至于它們無法成功與雌性交配,進而削弱了有效性。該研究小組希望找到一種更有針對性、附帶損害更小的方法,即在蚊子體內(nèi)突變一種基因,這種基因會導致雄性不育,但不會影響昆蟲的健康。

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教授Craig Montell表示,隨著CRISPR/Cas9技術問世和不斷發(fā)展,我們研究埃及伊蚊絕育技術的時機似乎慢慢成熟。

通過對雄性埃及伊蚊進行基因編輯,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突變的雄蚊不會產(chǎn)生精子,但其他方面完全健康。研究人員將15只突變雄蚊引入15只雌蚊中,24小時后,他們用15只野生雄蚊交換了突變雄蚊。結(jié)果顯示,所有雌蚊的生育能力都受到影響。Montell 說:“這證實了雄蚊可以在不產(chǎn)生精子的情況下抑制雌蚊的生育能力?!?/p>

接下來,研究人員計劃確定時間是如何影響這種效果的。他們讓雌蚊與變異雄蚊進行不同時長的接觸。30分鐘后,科學家注意到雌蚊生育能力幾乎沒有什么變化,但此后其生育能力迅速下降。研究人員指出,該實驗發(fā)現(xiàn)雌蚊在失去生育能力之前必須與許多不育雄蚊交配。

研究結(jié)果顯示,讓雌蚊與變異雄蚊交配4小時,雌蚊的生育能力會降低到正常水平的20%。8小時后,這個數(shù)字開始穩(wěn)定在10%左右。但研究人員表示,埃及伊蚊的繁殖能力在下降80%的情況下很容易恢復。因此,昆蟲不育技術要想成功,就需要連續(xù)不斷地釋放不育雄蚊。

未來,研究小組計劃繼續(xù)調(diào)查蚊子的交配行為和繁殖能力,以發(fā)現(xiàn)抑制蚊子數(shù)量的新方法。(來源:中國科學報?唐一塵)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105075118

作者:Craig Montell 來源:《國家科學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