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世界首創(chuàng)研究揭示了太空旅行是如何導致紅細胞數(shù)量減少的,即所謂的“太空貧血”。根據發(fā)表在《自然醫(yī)學》上的一項研究,科學家對14名宇航員在6個月太空任務中紅細胞數(shù)量變化的分析顯示,在太空中,他們體內紅細胞會持續(xù)被破壞,被破壞的數(shù)量比在地球上多54%。

太空旅行破壞紅細胞造成“太空貧血”-肽度TIMEDOO

英國宇航員蒂姆·皮克在太空完成的第一次抽血。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在這項研究之前,太空貧血被認為是宇航員第一次到達太空時對體液流入上半身的一種快速適應,宇航員的血管因此損失10%的體液。據認為,為恢復平衡,宇航員體內10%的紅細胞被迅速破壞,而身體對紅細胞的調控在10天后恢復正常。

相反,此次論文主要作者、加拿大渥太華醫(yī)院康復內科醫(yī)生兼研究員、渥太華大學教授蓋伊·特魯?shù)聽柌┦康难芯繄F隊發(fā)現(xiàn),紅細胞的破壞是宇航員在太空中受到的主要影響,而不僅僅是體液轉移造成的。

在地球上,我們的身體每秒產生和破壞200萬個紅細胞。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宇航員在太空的六個月里多破壞了54%的紅細胞,或者說每秒會破壞300萬個紅細胞。該結果跟宇航員性別無關。

“值得慶幸的是,當在太空中身體失重時,紅細胞減少并不是問題?!碧佤?shù)聽柌┦勘硎荆?,當著陸在地球上以及可能在其他行星或衛(wèi)星上時,貧血會影響人體的能量、耐力和力量。

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與太空有關的貧血是可逆的,紅細胞水平在返回地球三到四個月后逐漸恢復正常。

有趣的是,研究小組在宇航員返回地球一年后重復了同樣的測量,發(fā)現(xiàn)紅細胞破壞仍然比飛行前的水平高出30%。這些結果表明,宇航員的生理結構在太空中可能發(fā)生了變化。在長時間執(zhí)行太空任務后,他們改變了紅細胞的質量控制,時間長達一年。

這一發(fā)現(xiàn)有幾個意義。首先,它支持對宇航員或太空游客進行篩查,以檢查受貧血影響的現(xiàn)有血液或健康狀況。其次,太空任防秒但務時間越長,貧血就越嚴重,這可能會影響到前往月球和火星的長期任務。第三,增加紅細胞產量將需要為宇航員提供適配的飲食。最后,目前還不清楚人體還能保持這種概資事較高的紅細胞破壞率和產生漫卡率長達多久。

這些發(fā)現(xiàn)也可以應用于地球上的生命。特魯?shù)聽柕拇蠖鄶?shù)患者在長期重病后都出現(xiàn)了貧血,行動不便,貧血阻礙了他們的鍛煉和康復能力。臥床休息已經被證明會導致貧血,但背后原理尚不清楚。特魯?shù)聽栒J為,這種機制可能就如同太空貧血。他的團隊將在未來有關臥床的研究中調查這一假設。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