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梁家琦 靳學

隨著快遞的推廣應用,我們?nèi)粘I钪械呢浳镞f送變得異常方便。有趣的是,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在細胞的世界里也有屬于他們的“快遞”,叫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EVs是一種脂質(zhì)雙分子膜包裹的小囊泡,就好像是細胞間進行遠程通訊的一種快車 (Express Vehicle)。1983年科學家首次在綿羊網(wǎng)織紅細胞中發(fā)現(xiàn)EVs,當時多數(shù)人認為它是細胞排出廢物的一種方式。然而,2007年,瑞典哥德堡大學的L?tvall實驗室的研究則顛覆了以往的認知。研究者在小鼠和人肥大細胞系(MC/9和HMC-1),以及原代小鼠肥大細胞產(chǎn)生的外泌體中發(fā)現(xiàn)mRNA和microRNA,并且攜帶的RNA可以被遞送至新細胞中發(fā)揮功能,實現(xiàn)細胞間的遺傳信息交換[1],這一里程碑式的發(fā)現(xiàn)使EVs領域變得活躍起來。

細胞間也有用來傳遞免疫信號的“快遞”?-肽度TIMEDOO

(細胞外囊泡示意圖[2]。Exosome(外泌體):由內(nèi)體分泌到細胞外,大小為30-200 nm的囊泡;microvesicles(微泡):由細胞膜分泌,大小為200-1000 nm的囊泡)

近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EVs中可以攜帶蛋白質(zhì)、核酸、脂類分子等生物活性成分,它可以將分子貨物轉移到受體細胞實現(xiàn)細胞間通訊,或用于排出代謝物廢物。EVs在細胞間通訊中起到關鍵的信使作用,闡明EVs在疾病發(fā)生的機制中的作用,對于疾病的液體活檢和治療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清華大學藥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尹航教授課題組最近的研究表明,天然免疫中Toll樣受體9(TLR9)配體寡聚核苷酸(ODN)刺激巨噬細胞所分泌的EVs能夠轉移至受體細胞,擴大TLR9信號的激活;同時激活受體細胞中的Cdc42蛋白,以此增強受體細胞攝取EVs的能力。這項發(fā)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志上的工作首次揭示了免疫細胞在Toll樣受體激活條件下傳遞免疫免疫信號的分子機制,填補了EVs攝取過程中分子調(diào)節(jié)機制的空白。

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 TLRs)是天然免疫中一類非常重要的模式識別受體,負責識別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以及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nger-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從而激活下游的免疫反應。TLRs通路的紊亂或失調(diào)會引起機體產(chǎn)生各類炎癥反應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

已知在單個細胞水平上,單鏈核酸ODN可以激活TLR9,然而這種免疫激活是否能在細胞間傳遞卻尚不可知。為了研究TLR9免疫刺激的轉移,研究者利用了表達?Cre基因的藍細胞系(表達青色蛋白),以及表達LoxP基因的紅細胞系(表達紅色蛋白)組成的Cre-LoxP重組系統(tǒng)。藍細胞系在Transwell細胞培養(yǎng)系統(tǒng)中培養(yǎng),該系統(tǒng)分為上下兩層,中間由直徑為400 nm的濾膜分隔開,濾膜可阻止藍細胞系遷移但允許EVs游離至紅細胞系的環(huán)境中。當紅細胞攝入了分泌自藍細胞含Cre-mRNA的EVs后,Cre重組酶會誘導產(chǎn)生Cre-LoxP重組,導致紅細胞表達紅色熒光的基因被切除,并開始表達綠色熒光的基因。

細胞間也有用來傳遞免疫信號的“快遞”?-肽度TIMEDOO

(Cre-LoxP重組系統(tǒng)示意圖)

報道中應用熒光共聚焦成像、熒光超分辨成像等技術手段,觀察熒細胞攝取EVs的情況。首先證明了ODN刺激供體細胞釋放的EVs中包含ODN,而攜帶ODN的EV在被受體細胞攝取后,會與受體細胞的TLR9作用,由此說明了細胞在受到ODN刺激后,能通過EVs傳遞ODN到受體細胞,并結合受體細胞的TLR9。另一方面,研究者發(fā)現(xiàn)ODN的刺激供體細胞產(chǎn)生的EVs能夠更容易地被受體細胞攝取。

細胞間也有用來傳遞免疫信號的“快遞”?-肽度TIMEDOO

(超分辨顯微成像觀察細胞對EVs的攝入情況。青色:Cre-CFP細胞;綠色:GFP報告細胞;紅色:LoxP-DsRed-LoxP-GFP細胞)

EVs介導細胞間天然免疫的原動力是什么?

為了探尋ODN增強受體細胞攝取EVs能力的分子機制,研究者針對對照組EVs (CTRL-EV)與免疫刺激后產(chǎn)生的EVs (ODN-EV)進行了蛋白質(zhì)組學的分析,最終鎖定了Cdc42蛋白。Cdc42蛋白為細胞分裂周期蛋白,屬于Rho家族的小G蛋白,調(diào)控多種細胞功能相關的信號通路。通過對cdc42的基因沉默以及蛋白的過表達實驗,研究者確認了EVs中攜帶活化的Cdc42蛋白,并能夠刺激受體細胞中Cdc42蛋白的表達與活化,以此增強受體細胞攝取EVs的能力。最后,研究者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以及熒光共聚焦成像等手段,證明了ODN-EV能夠刺激受體細胞釋放炎癥因子TNF-α,進一步激活受體細胞中的Cdc42蛋白,從而闡述了ODN刺激供體細胞,并將炎癥信號傳遞至受體細胞的分子機制。闡述的整體機制如下圖所示:

細胞間也有用來傳遞免疫信號的“快遞”?-肽度TIMEDOO

(細胞外囊泡介導巨噬細胞間TLR9信號傳導機制示意圖。藍色:Cre-CFP細胞,紅色:LoxP-DsRed-LoxP-GFP細胞,箭頭表示囊泡和生物大分子運動方向)

尹航教授為國際細胞外囊泡協(xié)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SEV)理事及學術部委員,長期從事細胞外囊泡相關工作。此次針對細胞通過攝取EVs調(diào)節(jié)TLR9通路信號傳遞的分子機制研究,促進了我們理解EVs調(diào)節(jié)TLRs在細胞內(nèi)天然免疫應答中的作用。這項研究結果也有助于針對Cdc42蛋白調(diào)節(jié)EVs的攝取,進行相關炎癥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靶向療法研究。

EVs領域專家針對此項工作作出了評價。中國研究型醫(yī)院學會副會長、中國細胞外囊泡研究與應用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南方醫(yī)科大學珠江醫(yī)院院長王前教授評價說:“這項細胞外囊泡領域創(chuàng)新研究工作,為細胞間天然免疫信號轉導機制的闡釋指明了新方向,并且為進一步開發(fā)針對免疫疾病診療新方案提供了思路?!?國際外泌體協(xié)會學術部主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yī)學院Kenneth W. Witwer教授評價該工作時稱:“來自清華大學尹航教授課題組的張瑩及同事在發(fā)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志上的最新研究中,報道了關于早期預警系統(tǒng)如何感知到感染信號這一重要現(xiàn)象。這項工作今后可能對機體感染相關的疾病治療研究有重要啟示,并為細胞外囊泡通訊的特定分子機制研究奠定了基礎?!?/p>

本文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藥學院助理研究員張瑩,通訊作者為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教授。

尹航教授課題組簡介

尹航,清華大學藥學院全職教授、副院長,藥學技術中心主任,中藥研究院院長,生命科學聯(lián)合中心高級研究員,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研究涉及化學生物學、免疫藥物研發(fā)、蛋白質(zhì)設計和計算機模擬、癌癥篩查和診斷、自身免疫疾病等領域。

原始論文:

DOI: 10.1126/sciadv.aav1564

參考鏈接:

[1] Valadi, H., Ekstr?m, K., Bossios, A., Sj?strand, M., Lee, J.J., and L?tvall, J.O. (2007). Exosome-mediated transfer of mRNAs and microRNAs is a novel mechanism of genetic exchange between cells. Nature Cell Biology?9, 654.

[2] van Niel, G., D’Angelo, G., and Raposo, G. (2018). Shedding light on the cell biology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19, 213.